青州花卉群(李清照词的译文)

2024-04-03 04:27:04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通过写梦游太虚、谒见天帝来抒写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并表露出自我的倔强追求。今夜的梦境是奇特的,天空中弥漫着云涛与晓雾,变成了云雾蒙蒙的朦胧世界。在恍惚之中,词人已经置身于天上银河如此一个虚无飘渺的神话世界里,迷蒙的银河中闪烁的群星如同挂满蓬帆的航船,点点片片飞舞。词人的梦魂似乎就是乘此“星帆”进入天帝的居所,受到天帝的热情接待。天帝的殷勤问语,表明词人是天上“谪仙”似的人物,是天之骄子。事实上,这还是李清照自信、自强个性的流露。李清照自视甚高,人称李白为“谪仙”,李清照就是以此自拟。“归何处”的问语,又流露出李清照在现实世界中的迷惘彷徨。今夜星河弥漫的浓浓云雾,似乎又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投影。现实人生路途漫漫,暮色沉沉,云雾重重。李清照在庞大的现实阴影下奋力地挣紥,但世乏知音,“学诗谩有惊人句”,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这是脱落了少女、**时代的天真无邪、单纯幼稚之后的人生感受,其中凝聚着词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充满着现实生活中频遭挫折的悲剧感。李清照34岁以前,多数时间都与赵明诚生活在一起,夫妻恩爱,相依相偎,心头没有如此多的愁苦,也不会有这样的挫折感产生。这首词应该作于此后。倔强的李清照并不甘心在这种寂苦中沉默,而是依恃天帝的鼓励,如鲲鹏展翅,欲乘风高飞远举,奔向理想中的“三山”仙境。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李清照就是有李白那样开阔的胸襟、强烈的自信,以及卓然于世俗之上的优越感。后人以李清照比拟李白,两者之间在个性方面也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梦境中的天帝,其实就是李清照自强不息的个性,支撑着她永不向命运之神低头。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孤独一身,晚景凄凉。又受到再婚与离婚的打击,频频遭受世人冷眼,心境趋于灰冷。再也没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情和自信。所以,这首词也不可能作于南渡之后。将这首词系年于青州屏居之后与赵明诚长期离别、乃至产生猜疑矛盾这一时期,在理解上就顺理成章。李清照既感受到现实挫折的压力,有了愁苦难言之意,又充满了自信,对未来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这正是年近不惑的李清照所特有的心态。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的许可的。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几段新愁。

这首词还是写闺中的离别相思之苦。词中蕴涵的愁苦意绪之浓郁,心情之悲苦,又超过了上面的几首词。上片写闺人慵懒的神态和憔悴的外表。到了“日上帘钩”的时候了,闺中“金猊”香炉中的熏香早就燃尽,且已冰冷。经过一夜的不眠或恶梦折腾,起床之后竟然让红色的被子随意堆叠。无心整理床铺,就更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而且,这种慵懒无力、兴意阑珊的情景,已经延续了许多日子了,以至于精美的梳妆盒上布满了灰尘。《诗经·伯兮》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思维与行为模式,也成为诗词里表现闺中思妇不堪相思折磨的特定手段。温庭筠《菩萨蛮》说:“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柳永《定风波》说:“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都是在写这样一位处于相思痛苦中而慵懒不愿起床、不愿梳妆的女子。李清照的自我叙述,立即令人联想到她的这种特殊处境。不堪“闲愁暗恨”的折磨,李清照欲采取躲避的方式,将“多少事”都故意压下不提,强迫自己忘记。但是,这种一相情愿、自欺欺人的方式毕竟是无用的。嘴上可以不说,心里却不会忘记,痛苦则不会减轻丝毫。尤其是在形体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今年瘦”,词人告诉我们:“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原因具体而落实,就是丈夫离家日子的久远,相思痛苦蓄积的厚重。从前,李清照或许经常用“病酒”、“悲秋”之类的借口自我安慰、自我排遣,而将思念丈夫的真正原因忽略不提。到此时,词人知道这些排解方式都是无效的,包括前面的“欲说还休”,这些都不能真正摆脱愁苦,所以干脆将内心痛苦点明了。

下片词人尽情倾诉相思之情。过片“休休”,倾吐了离别的痛苦以及长期等待丈夫不归之绝望。万事皆休,这次离别,李清照在感情上与内心中,当然有过无数次的挽留,然而,在言语和行动方面必定是无所作为。怎么能阻拦丈夫出仕,自毁前程呢?这种内心情感与言行的矛盾,只能通过“千万遍《阳关》”曲来表达。缠绵留恋至深,别后痛苦更切,而久盼的不归,又使得郁积的愁苦意绪渐渐转变为隐隐的怨恨。以下李清照用典故含蓄描写自己的复杂情感。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汉明帝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沿武陵溪而上,得遇两位美貌仙女,共同生活半年。刘、阮回家之后,见到的居然是第七代子孙了。又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秦穆公女弄玉,喜欢善吹箫的萧史,结为夫妻,后夫妻吹箫技能皆出神入化,遂一起登仙而去。弄玉所居后人称之为“秦楼”。“萧史弄玉”的故事,后人又赋予一层离别的悲苦情思,李白《忆秦娥》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两个典故中,相恋的男女彼此都是非常恩爱的,情感都是十分真挚的。李清照借此表达她与赵明诚之间的伉俪情深。同时,这两个典故本身具有或后人赋予了离别的凄悲情调,李清照用来表达自己眼前的心境。人间、仙境的隔绝,又使词人有了“从此一别两渺茫”的隐隐绝望,这正是李清照长期独守空闺期间一丝一丝蓄积起来的怨恨情绪的表达。理解词人、永远记得词人这一番深情的“惟有楼前流水”,每天见证词人的倚楼“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已经成为词人必须承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凝眸”之际,虽然还有一种期待,但是,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悲苦怨恨之意也就难以遏制。所以,唐圭璋先生评价说:“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与前面几首作品相比,应该是离别有一段日子以后的作品了。

这首词感情绵密细致,音调哀怨低婉,语言清新流畅。以平常言语诉说内心深情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如“欲说还休”、“这回去也”等等。这些普通词汇经词人精心提炼、巧妙安排,便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堪称“点铁成金”。再辅之以“武陵”、“秦楼”的典故运用,使作品显得雅俗相称,雅俗共赏。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文人墨客向来有“悲秋”的传统,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面对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萧条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惨惨、唏嘘感涕、伤心不已。宋代之前,只有极个别心胸开阔的诗人跳出“悲秋”的传统,以欣喜的眼光赏识着秋天的美景。中唐诗人刘禹锡一生频遭挫折,却始终不改倔强刚硬的个性,他对秋天的景色就有另外一副眼光,《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歌否定了历来“逢秋悲寂寥”的陈词滥调,独标“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请看: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鹤排云而上,是多么地高扬豪迈。诗人的诗情也因此给引向了碧霄,变得视野开阔,心胸爽朗。晚唐诗人杜牧出身名门,才华出众,自视甚高,一生积极想有所作为,他对秋日景色也有另一番赏识,《山行》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远上寒山,诗人不着眼于冷落萧条的景色,依然兴趣勃勃。当他遥望发现“白云生处有人家”时,一种欣慰喜悦的情感涌上心头。诗人浏览景色,发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别致景色,火红的色彩中充满了生机,诗歌也因此具有一种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特色。

李清照作为女子世界中的豪俊,其豁达的胸襟、爽朗的个性、开阔的视野,毫不逊色于前辈优秀诗人。面对“红稀香少”的暮秋季节,词人不是在为荷花稀落、荷叶枯萎等流逝的风光景色而惋惜感伤,而是兴趣盎然地与“水光山色”相亲,品尝大自然“无穷”的美妙,以充满诗意的画笔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深秋湖面风景图。这里,湖水浩渺,波光粼粼,清澈的绿波与岸边的“苹花汀草”掩映成辉。整个画面的色调清新秀丽,景物疏落有致。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深秋湖面也透露出勃勃生机。词人是这样地喜爱自然山水的美好风光,以至留连徘徊,依依难舍。然而,词人却转折一层表达,不直接写自己留连忘返的情思,而是写“眠沙鸥鹭”对早早归去游人的埋怨,以表述自身对“水光山色”的无限依恋之情。可以设想,词人今天又是一次“兴尽晚回舟”,临别之际却再度留恋,词人完全陶醉于迷人的风光景色之中。只有感觉到现实生活的美好灿烂,对现实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词人才会用如此轻灵欢快的笔调去描绘暮秋景色,以如此爽朗开阔的胸襟去拥抱自然。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也记载了这首词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一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有的。这一故事所传达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相思之情,以及两人之间的才华差异,也都是非常真实的。

这首词同样是早期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所写,也是通过悲秋的环境设置来抒写自己的寂寞愁苦。然而,词人选定了一个特定的日期来写自己铭心刻骨的相思情怀。“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往的重阳佳节,一定是夫妻共同登高赋诗,或者是把酒赏菊。所以,离别以后,再逢重阳,千万种思绪涌上心头,词人就难以自我把持了。词的上片先写重阳秋日凄凉冷落的情景。虽然说是节日,但今天的气候实在恶劣,“薄雾浓云”布满了整个天宇,整整延续了一天,始终没有见到晴朗的阳光。在这种暗淡阴冷的日子里,愁云布满心头的词人,只能枯坐闺中,点燃“瑞脑”,凄苦地消磨时光。她不敢跨出房门,怕经受不住室外的寒冷,经受不住“物是人非”的刺激。开篇,词人就借助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离人浓浓的愁苦意绪。“瑞脑消金兽”一句,写出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这是在写白天,以下转写夜晚。词人以一句“佳节又重阳”作为过渡,点明节令,也点明佳节思亲的愁苦。接着,就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的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寂苦的心境。词人完全可以通过加厚被铺之类的措施抵御秋寒,之所以没有如此做,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寒冷实际上是从内心冒出的,无法排除,无法抵挡。词人故意借外界的秋夜凄寒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心境,抒情婉转曲折。上片依照时间的顺序,一一说来,贯穿于“永昼”与“半夜”的,是“愁”与“凉”二字。在这个重阳节日,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李清照都深深地纠缠在愁苦意绪之中。上片已经陆续写出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补叙白天的其它活动。到了黄昏时候,词人觉得不能让节日如此轻易过去,何况自己也需要转移注意力,从愁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便步入花园,赏菊饮酒。这举动是随众随俗的,也是特意安排以转移视线的。这次“东篱把酒”,一直饮到“黄昏后”,词人想摆脱愁苦的心情是比较迫切的。“东篱把酒”的举动,还令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自在的陶渊明。屏居青州时期,一定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行为。李清照是在极力模仿古人,希望自己能够洒脱一点。重阳日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词人的衣袖,环境还是与陶渊明时代相仿,也与当年丈夫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时候相仿,然而词人却哪里还有往日的情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前后对比,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相思离情,油然而生。作为闺阁妇女,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种种约束,即使像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她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孤寂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春恨秋愁来抒写自己的相思情怀了。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并未直接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却渗透在词的字里行间,无处而不在。

值得指出的是,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古诗词中以他物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无名氏之《如梦令》“人与绿杨俱瘦”、程垓之《摊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秦观之《水龙吟》“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等等,但却不及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生动感人。原因是,这个比喻与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切合女主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使人感到亲切。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却始终不见一“菊”字。词人用“东篱把酒”这样的典故与“暗香盈袖”的描写,突出咏菊的话题,“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笔端。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评价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一首咏芭蕉的词,写出失去家乡、流亡到南方的“北人”的心态。叶子肥大的芭蕉树,在江南随处可见。黄梅季节,阴雨连绵,雨声不停地敲打着芭蕉,这种淅淅沥沥的声响“北人”何曾听过。对于渡江南来的“北人”来说,无论漂泊到南方的何地,无论在此地居住多长时间,始终没有家乡的认同感,居无定所的惶恐不安永远追随着词人。面对窗前的芭蕉树,眼看“阴满中庭”的梅雨气候,词人已经预感到今夜可能又是一个无眠的长夜煎熬。这样的情形,词人南渡之后肯定经历过无数次。于是,眼前“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芭蕉,便成了愁眉紧锁、愁怀不开之词人的反衬物。芭蕉的舒展与无知,衬托了词人的一腔深情。所以,当词人三更半夜,辗转难眠,听到如此“点滴霖霪”的雨点敲打着芭蕉时,就特别引起了“北人不惯”的感觉,不免增添失去故土的伤痛与复国无望的深愁。这雨滴居然会如此的无休无尽,仿佛存心与来自干旱地区的“北人”作对,提醒“北人”背井离乡的现实悲惨处境。这叫卧床的“北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只得披衣“起来听”。“起来听”难道就能够缓解愁痛的程度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只是词人真的没有办法应付漫漫长夜的折磨而采取的一个不可能产生效果的无奈动作,今夜的痛苦将持续下去。整首词通过“北人”对异乡风物的感受,写出自己流落江南、国破家亡的难堪愁苦,也写出千千万万“北人”的故国之思,唱出他们的苦难心声。

标志性牌坊主要起标志地点、引导行人、分隔空间作用的牌坊。这类牌坊既有立在宫殿门口的,也有立在寺庙、陵墓、祠堂或者大型园林等建筑群前面的。

它们作为这组建筑群的一个标志的,不但是整个建筑群序列的开始,同时也起到框景效果,在整个建筑群之间增添了一个空间层次。

在我国,著名的标志性牌坊有山东省青州市衡王府石坊、河南省南阳市古隆中牌坊、南阳市卧龙岗牌坊、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六朝遗胜石坊、北京市颐和园牌坊、北京市国子监琉璃牌坊、杭州市西泠印社石坊、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古昭亭坊、江苏省徐州市荆山桥牌坊、河南省开封市古吹台牌坊和无锡市东林书院牌坊等。

其中,青州市衡王府石坊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城区玲珑山南路,为明朝衡王府遗迹,俗称“午朝门”。

衡王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五个儿子朱佑珲被封为衡王时修建的王府,衡王府石坊共两座,是衡王府正门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

两石坊坐北面南,皆为四柱三门式牌坊结构。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进深2.75米,高7米有余。两坊相距43.5米,建筑风格相同,尺寸一样,皆由28块巨石组成。

底座高1.2米,分3层,底层高出地面0.2米,刻云头花边;中层内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上层与底层齐,镌狮子、麒麟图案,每块巨石上有狮子12只、麒麟两只。

其中的雌雄石狮,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挂石铃。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狮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抚小狮脊背,造型生动,惟妙惟肖,雕刻精美。

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间两柱各高2.82米;两侧两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两面各镶透雕麒麟一只,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只。4柱上方各嵌巨石横匾,匾上浮雕均为二龙戏珠图。

中门两横匾,上刻大字,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为剔地阳文,字形宽博,笔画流畅。

“乐善”为朱佑珲号。“遗风”系朱佑珲去世后的用词。因此,石坊建置年代应在第二代衡王朱厚矫在位的嘉靖年间。

明朝灭亡后,衡王府被夷为平地,但是这两座造型宏伟的石坊却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两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当年王府昔日的辉煌。

襄阳市古隆中牌坊位于湖北襄阳城西13千米处的古隆中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1893年,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由当时的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的。

此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牌坊宽3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4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10个纹头砷石支撑。

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做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

牌坊正面中间上、下枋刻的是“古隆中”3个大字,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此诗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

在此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三代下一人”5个大字,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在牌坊背面的两边柱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另一诗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南阳市卧龙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另一个故址和纪念地。也有一种说法任务,这里才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之处。

卧龙岗牌坊位于卧龙岗上的诸葛亮纪念祠堂武侯祠内,一共有3道。

第一道牌坊位于武侯祠大门前二层台阶上,为进入南阳武侯祠的第一道牌坊,名为“千古人龙”石牌坊。

此牌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通高8.5米,阔13.55米,青石质地。中间横额阴刻“千古人龙”4个字,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

牌坊形式为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坊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栩栩如生。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图画十幅,如“躬耕南阳”、“草庐对”、“舌战群儒”等,人物形象生动。

横额上下的雀替、斗拱、石瓦、石脊皆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牌坊耸立门外,使整个武侯祠建筑更加气势壮观。

第二道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在“千古人龙”石坊之后,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

此牌坊为单门双柱,青石质地,通高6米,面阔4.5米,中间横额阴雕“汉照烈皇帝三顾处”,款署“道光辛卯巧月吉日”、“宛邑后学任守泰、刘玑、刘训”。

“汉昭烈皇帝”为刘备谥号,他曾与关羽、张飞三次来到草庐,问计于诸葛亮。《三国演义》将其称为“三顾茅庐”。为此,此坊便是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

此坊俗称三道门,初建于明代,1831年重建。石坊正中雕有“旭日出海”图。上楣刻“伊尹牧野”和“渭滨鱼钓”,寓意刘备之得诸葛亮,犹如“商汤之得伊尹,文王之得姜尚”,下楣刻“二龙戏珠”。坊阴上刻“八仙庆寿”,中书“真神人”,下刻“双凤朝阳”与正面相对应。

卧龙岗的第三道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三道石牌坊。

此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高6米,宽8.5米,这里的立柱虽不“冲天”,但在额枋之上与立柱相对应的地方各置石吼一个,石吼雄峙在莲花座上,望天而吼。另外,在额枋两面均饰以历史人物,如“三顾茅庐”等。

牌坊正面横额阴雕“三代遗才”4个字,款署“康熙癸卯孟冬吉日”、“南阳府知府加二级王维新虔”。为此,此牌坊也被称为“三代遗才”石牌坊。

牌坊的背面阴刻“韬略宗师”4个字,立柱阴刻正书对联一副:

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载志;

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

这是歌颂诸葛亮才德气节。此坊为康熙癸卯年,即1663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据传,清康熙前武侯祠仅两道石坊,康熙帝问武侯祠牌坊数时,王维新误答为三,为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维新即鸠工市材,虔建此坊。

桐乡市乌镇六朝遗胜石坊是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南首的昭明太子读书处的遗迹。

据乌青镇志记载,503年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曾随老师沈约在此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倒毁。明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金廷训,为了纪念昭明太子勤学功绩,在书馆旧址建筑了一个“六朝遗胜”的石坊。

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门顶石上刻有“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等字。

在北京颐和园内,是京建筑中牌坊最多的地方,且独具特色。颐和园的牌坊多为标志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但牌坊上的文字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有一块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西题“罨秀”。这两块题额为乾隆御书,非常珍贵。

除了这块牌坊,在颐和园内,最吸引人的牌坊要数园内排云门前的一块牌坊了。

这块牌坊滨湖而立,其建筑形式是三间四柱七楼,每个门楼都有不同的名称,有明楼、次楼、夹楼和边楼之分。牌楼正面写着“云辉玉宇”,背面写着“星拱瑶枢”,意思是云霞辉映着皇帝的宫殿,众星环绕着北斗。

这座牌楼是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建筑群真正的起点,它以华丽的形象点缀着园林景观,更显示出皇家的气派。

此外,在颐和园内的南湖岛上,还有两座木制牌坊,上书“凌霄”、“镜月”,高大华美。

“凌霄”,即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镜月”,即镜中之月,比喻虚幻的景象,这里指颐和园灵秀而不可捉摸的意境。

北京市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两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这是我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我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此牌坊修建于1783年。整个牌坊的形制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凡应属于建筑的木构架的显露部分均为花色琉璃贴面,楼上覆**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

牌坊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整个建筑彩色华美,通体精致、大气,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除了上面的这些牌坊,在我国,各名山也有地方标志性牌坊,例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泰山等都是如此。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