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方竹米价格(昭通盐津:笋路通幽 营林生产管护道通向脱贫之路)

admin 阅读:53 2024-10-10 20:21:23 评论:0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易鹏涛 文/图


5月,盐津县周围笋山雾气缭绕,山中春笋已全部收获完毕,在海拔1200米的笋山群中,新生、水银、红碧、岔河等16个高寒贫困村的笋农们,正趁着卖完春笋的空档,加紧着低效林改造项目的推进和营林生产管护道路的硬化工程进度。


竹笋产业,是盐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春笋和秋笋的采摘,是高寒贫困村笋农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笋子的产出和运输成本,决定着他们今年收入的高低。


山路难走,一条笋路,从泥泞不堪到便捷运输,承载着笋农们太多的艰辛与付出。


部分笋山道路狭窄,车辆很难通行


采笋 在泥泞山路抢时间


竹笋时效性极强,盐津盛产的筇竹与方竹,根据采笋季节的不同,也叫春笋与秋笋,每年只有4月和10月可以采摘。雨后的竹笋,早上破土而出,下午就能长到30厘米,村民们也把竹笋叫做“见风长”。


笋子长的快,老的也快。采摘、剥壳后的鲜笋,保质期最长不超过两天,过了时间就会发黑,纤维老化影响食用口感,笋农们采摘的鲜笋,当天就得从笋山运出去,这样才能卖上价钱。


“相公林”是柿子镇岔河村的笋山,山中雨水充沛,湿气较重。从前,通往笋山的道路,常年泥泞不堪,看似结实的土路,一脚踩进去泥水能没到小腿,许多地方甚至能没到大腿,笋农们每踩下去一脚,就会留下一个“坑洞”,抬脚、迈步,简单的行走动作,有时可能要用20秒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


“相公林”剩余道路正在施工


“比起进山打笋子,我更怕把笋子从山里背出来。”回想起自己30多年的采笋经历,柿子镇岔河村村民李泽康不禁发出感慨。


李泽康的笋山离硬化公路有两公里,春笋与秋笋笋山加起来近100多亩,采完笋后,李泽康会立刻人背马驮,将竹笋运往销售点,有些地方马进不去,就只能靠人力将笋子背出来,人背50公斤、马驮100公斤,每一次往返,他最快得一个半小时,采笋多时,当天得来往好几次,不然过了夜,笋子就卖不上价。


在“相公林”还有更远的笋山,前往深山笋区时,笋农们会自带行李和干粮,在笋山附近住下,搭建起简易“加工厂”,采完竹笋后就地加工,等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往外运。


运笋,就像和时间赛跑,产笋多时,李泽康也会雇人背笋,每天工钱100元到150元不等,那时,他细细算了笔账,每公斤笋的运输成本大概在1.2元,与7元每公斤的笋价相比,成本实在太高。


修路 自省餐费贴补油钱


2018年3月,盐津县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县笋区启动“营林生产管护道”项目建设,李泽康开始说服村中笋农响应号召,先自己出力把道路挖通,随后再由县委、县政府出资,对道路实施硬化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时隔一个月,李泽康与岔河村桃园一、二、三社的40多位笋农,在“相公林”笋山入口正式开工,上至60岁老者,下至背着孩童的妇女,都自发参与其中。搬石头、铲泥土、运物料......笋农们,正尽自己最大努力,打通这条通往笋山的管护道路。


山路很是泥泞


20天时间,笋农们共挖通1500米通道,随后的3500米,因山路崎岖、地形复杂,只能用小型挖机施工。县政府通过整合脱贫攻坚资金,以每公里15万元左右预算,将工程实施了起来。


当时,笋农们还在帮助施工队挖路,考虑到笋农们生产、生活,政府给予他们每人每天10元的午餐补助,当拿到这笔补助时,在没有任何人组织下,笋农们不约而同地将这笔钱省下,当做开山凿石的机械油费。挖机在山林间轰鸣,通往深山笋区的道路,一米一米的往前延伸,在笋农们的见证下,逐渐被挖通、硬化。


年底,“相公林”长达两公里的管护道路完成硬化,剩下3公里正紧锣密鼓施工中。曾经泥泞的山间小道,变成了1.5米宽的水泥路,采笋道路不再崎岖。


今年采笋,李泽康与许多笋农从人背马驮改为机械运输。摩托车,成为他们进山运笋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辆摩托车每趟运100多公斤鲜笋,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次运输。收购商们将车停在管护道入口,鲜笋出山直接称斤、装车、结算,运往附近加工厂进行处理,随后发往昆明、成都、重庆等城市。


整个春笋采摘季,李泽康共采100多吨鲜笋,比起去年,他的收入又增长了许多,增长部分大多来自节约下的运输成本。初步算下来,他每公斤鲜笋节省了近1元成本,折算成收入,相当于增加了10万元左右。


截止目前,盐津县已在1000亩以上的连片笋山中,修建起了42.6公里的营林生产管护道,每吨采笋可节约700至1000元运输成本。今年,全县笋山还将挖通、硬化80.6公里营林生产管护道。


销售 每公斤7元订单收购


与“相公林”相隔20多公里的“一把伞”竹产业示范园中,水银、中坪、新生三村的村民们,也在进行着管护道修建工程,相比“相公林”,这里的管护道路更陡、更窄。拉水泥的摩托车,每一次在运输过程中会车,都必须停车让道,缓慢前行。一想起道路修好后的采摘竹笋的便利,驾驶员杨弟乾恨不得再开快一点,多拉几趟。


“一把伞”地势复杂,属于三村交汇处,山顶岔口处的平地,一直是附近村民们采笋销售的交易市场,道路不通时,杨弟乾与许多村民都是以人背的形式,在这里进行交易,有时没有收购商,他们就只能背下山脚售卖。


“一把伞”集散市场与就业扶贫车间


自去年项目开始实施后,山顶的交易市场,被扩建成宽敞的集散市场,市场旁边还建起了竹笋加工厂,进行鲜笋、盐渍笋和干笋的加工处理。杨弟乾采摘的鲜笋,在这里达成交易后,经过加工厂杀青、保鲜处理,12小时内就能发至各地销售商手中。


在“党支部 村集体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下,附近笋户与“山益宝”等企业签订了回购订单,以每公斤7元的保护价收购,解决农户的销路问题。通过“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笋农们统一采摘,并采用机械化运输,极大程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节省了运输成本。


如今,“一把伞”竹产业示范园所覆盖的村落,正逐渐实现产业规模化,消除村集体经营收入“空壳村”现象,实现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自从“一把伞”竹产业形成规模以后,威信、镇雄、永善等县开始陆续组织相关部门及笋农前来考察学习。


为了保障笋户的经济效益,盐津县自去年开始,共引进了3家加工企业与笋农签订回购合同,主要负责加工清水笋及盐渍笋,年加工产值可达3000吨,其余为竹笋初加工销售为主,从出货根源上,解决了笋农的销售问题,让鲜笋不愁销路。


培训 科学种植带动经济增长


盐津县产出的竹笋,主要以筇竹和方竹为主,筇竹只生长在海拔1400米的区域,野生、天然,是大自然给予笋农的馈赠,而方竹则生长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区域,属于人工种植,是高寒山区笋农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


运笋、销售问题解决后,如何提高竹笋的产量与品质,成了县委、县政府与笋户考虑的主要问题。为了将竹产业发展成高原特色产业,自2018年开始,由盐津县委、县政府统筹,县林业局开始按照“双百目标任务”,对全县21.5万亩低效林进行抚育改造。


笋业带动笋农脱贫致富


在竹林养护季节,县林业局开始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到各个涉及竹产业的村落,培训低效林改造技术,引导笋户们如何控制立竹密度,调整竹子年龄结构并留笋育竹,通过一系列培训及改造,低效林每亩能80至100多公斤,户均增收2000多元。


如今,盐津全县竹产业种植面积已达到47万亩,每年能产春笋、秋笋1.5万吨、竹材16万吨,产值达到2.5亿元,涉及全县5万多名笋农经济收入及加工产业、企业收入。为了将竹产业逐步发展成独具盐津特色的支柱产业,全县正积极打造5个万亩示范园区,目前已完成3个园区建设及2个扶贫车间建设。


采笋、运笋、卖笋,在过去几十年中,支撑起了盐津16个高寒贫困村的经济,采笋不易,但运笋更难,当泥泞山路变成运输便捷的营林管护道路,低效林改造全面铺开时,笋农们采笋、运笋变得没有以前艰难,经济效益直接反应到笋农们的生产、生活。每年的5月与10月,愈发变成他们翘首以盼的日子。


本文 刊讯杂志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zazhishe.org/post/5477.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