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多少钱一斤(5块钱收购价二十年不变 杏仁今年还要烂地里没人收?)
气温回升,北京周边山上的杏花也渐次开放。特别是昌平、延庆一带的山里,漫山的杏花使得原本灰蒙暗淡的大山生机盎然,浓密处似雪,稀疏处如雾。在过去,北京京郊山区的农民都是依照杏花开放的时间,开启一年的耕作。不过,这样的农耕场景现如今已经很少见了。杏树正彻底沦为山区的“背景板”与鸡肋,杏核每斤5元的收购价已经二十年没变过,花开花落,等果实成熟时,很多杏核烂在地里,没有人愿意收。
资料图:杏肉酸甜可口杏仁也有很好的经济用途。
杏树漫山遍野 村落成了低收入村
北京郊区漫山遍野的杏树,既能装点青山美化家园,又有很好的经济用途,一直被农户广泛种植。杏肉甜美还能加工成果脯,杏仁的经济意义更大一些,不仅可作为食用杏仁,还能用于食用油、化妆品、工业润滑油等领域。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仁用”杏树曾经是京郊不少乡村的经济支柱。
比如延庆区永宁镇西山沟村,多年来的主要产业就是玉米种植和仁用杏树。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两大传统产业的衰落,西山沟村一蹶不振。2016年,西山沟村成了延庆永宁镇7个低收村之一。
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霍高智告诉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西山沟村背靠九龙山,全村村域面积5056亩,其中耕地776亩,园地529亩,林地3648亩,“杏核收购价20年前是每斤5元,现在还是每斤5元,还没有销路,农民养护仁用杏树与后续加工入不敷出,结果导致很多杏核烂在地里,没有人收。”
现在正是京郊漫山遍野杏花盛放的时节。
延庆几十年前曾大力发展杏产业
为了搞清仁用杏核收购价20年不涨价的原因,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王玉柱,他从事杏树培育及其产业开发近40年,是国内公认的林果专家。
“山杏非常‘皮实’,抗旱、耐寒、耐土壤瘠薄,同时又能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是非常好的生态型经济树种。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沿线广泛种植。”据王玉柱介绍,延庆杏树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生长的“祖宗树”,另一类是“栽培树”。
王玉柱告诉记者,“‘祖宗树’是历史留存下来的散生杏树,以它为基础改造成‘北山大扁’,这种属于仁用杏。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进驻延庆大力改造山杏,栽培出一批仁用杏,同时培育了鲜食杏和加工杏。在八十年代末期,延庆新庄堡村就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杏品种收集、改造、产业化示范区。”
据了解,杏仁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是素食者补充蛋白质的重要食源。另外,杏仁里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铁、钙、磷、钾等微量元素,杏仁油在食用油、化妆品、工业润滑油等领域都属于高端原料。
“优质杏仁油耐受低温,是高端润滑油的主要材料,高端化妆品里的保湿成分很多也是提取自杏仁油。”王玉柱说。另据介绍,河北已有企业掌握相关技术,提取物全部高价销往国外。
资料图:一场大雪导致杏树减产。
仁用杏收购价为什么被“冻”住了?
如此高端的仁用杏,却因为“不值钱”烂在了地里,仁用杏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是什么造成的?
作为直接参与延庆仁用杏种植、管理的林果科研人员,王玉柱对延庆的杏核收购价非常熟悉。他说:“仁用杏核收购价在八十年代是每斤0.75元、0.8元,慢慢涨到1.05元,逐渐涨到3元,后来是5元,如果长期来看,初级杏核收购价还是涨了,基本符合市场规律,但是,最近20年收购价停滞,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和玉米等其他农产品出现的状况类似。”
王玉柱认为,要从市场和林果种植两个层面看。“就像经济学所说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间的关系,当农业生产投入大于销售收益时,农产品利润出现负增长,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带来的连串反应是,投入下降,果树管理不善,产量下降,市场价格低迷,收购价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另外,由于消费者对杏仁营养价值认知不足,消费拉动不够,也在客观上影响种植和收购价格。与此同时,在消费端,由于美国扁桃仁等替代性坚果市场营销投入大,也使杏仁消费受到严重冲击。
西山沟村第一书记霍高智驻村两年多来看到,果农捡杏核一天最多可捡200斤湿杏,还要进行辛苦的脱皮,晒干后大致可得到40斤左右干杏核,一天的收益最多是200元,“而外出打工一天,收入也是200元左右,还没这么累。”霍高智告诉记者:“当农业生产效益不抵在外打工工资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失去了价值。现在村里盖楼房的钱多数是在外面挣的,靠在村里种地,没钱盖新房。”
“也就是说,仁用杏价值被低估,不仅仅是市场的问题,还有整个农业面临的社会问题。”王玉柱说,“现在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最年轻的也50岁往上,传统农民已经不复存在,传统农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来谁来种地,这是摆在农业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介绍,过去,果园收入可以作为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现在,家庭收入更主要来自外出打工,护理果园已经成为副业。只有周末或下班,进行除草、修剪、施肥,管理精细度下降,产量上不去,大的杏核收购商基本不在北京收,个别小贩还少量收一点,“小贩占据了杏核收购定价权,近20年基本没涨过。”霍高智说。
仁用杏品种之一柏峪扁。
仁用杏还能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吗?
“山区村的土地碎片化,农户守着土地不愿意流转给村集体。”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综合处副研究员王丽红对延庆区张山营镇、四海镇等10个村子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后发现,京郊山区村集体经济基础弱,主导产业缺乏,新兴产业尚在培育阶段,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农村土地碎片化和低效经营,农村资源处于沉睡状态,农产品销售渠道原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突出。调研人员获悉,“村干部反映,很多村连会打字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了。”
记者在西山沟村采访时也看到,山村土地分散,农用机械派不上用场,全凭人工打理。霍高智告诉记者:“我们目前用了几个办法,首先是成立合作社,对农业资源统一经营,形成规模,才能占领市场。其次是更新产品结构,一个是生产高价值的中草药,另一个是改造老杏树,在杏树上嫁接梅花,增加多种类型林果生产。”
“只要稍加管理,仁用杏亩产2000斤不是问题。”王玉柱说:“杏树这种经济林比较好打理,把杂草翻下去,把有效的水保住,加上点肥,杏的亩产量就能达到2000斤。”王玉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28%-30%的出核率算,一亩能收杏核560多斤,一斤5元,一亩的收入大约3000元。
据了解,北京目前仁用杏种植面积达17.34万亩,“未来北京的仁用杏产业应借助研发力量,推出创新品种,满足消费需求,同时加大宣传,普及仁用杏的保健价值,促进消费,拉动种植,形成良性循环。”
王玉柱建议,应借助京津冀协同作用,利用河北的杏仁加工产业,扩大京津冀种植带,形成仁用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北京地区也可以探索绿色环保的杏仁加工,现在北京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杏仁零售价格卖到32元/斤-35元/斤,也不低了,随着观光果园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完善,相信北京仁用杏以后可以带动农民增收。”王玉柱说。 记者 王纪辛
本文 刊讯杂志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zazhishe.org/post/331.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